Search


要毒死傳產電視就叫它去拚「線上收看人數」

年假期間不知道有多少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要毒死傳產電視就叫它去拚「線上收看人數」

年假期間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乖乖在家裡看Netflix線上美劇。但確定的是已經沒有人說自己在家看「DVD」。我猜,因為南台大地震,收看新聞台的人口應該也有增加。

我說「收看新聞台的人口」而非「收視率」。因為有些新聞台觀眾不是在有線電視的通路上看的。像我們家,六年前就退cable了。我們改到網路上看,而且還是免費的。(被毆~)

過去在網路上提供cable新聞台串流的,不外乎是一些遊走灰色地帶的平台商。但最近這種「有線電視網路直播」有了些改變:東森新聞台2011年起,就在Youtube上接了官網直播串流訊號。UDNTV是2012年。而民視新聞台是2015年一月,華視是三月,台視則是九月。相對之下,其實中天新聞的網路直播串流做的最早:十幾年前,中天就在自家站台提供直播串流,2007年po上Youtube。

把有線電視串流訊號直接po上影音平台,一方面是便民措施,但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傳產電視被迫改變而便宜行事的手段:把規格並不符合網路原生環境觀看的產品硬放到網路上,大家覺得沒差,而且還挺方便的,反正免錢,也就湊合著看。若硬要算,這該是一種過渡性產品。

但最可怕的是網路直播帶來的數據後遺症。它雖然目前規模很小,但對傳產電視造成的思想衝擊是很可怕的。Youtube官網直播可以看到線上觀眾數的立即變化。年初一下午我就在Youtube各台官網看到一些會變動的奇妙數字:東森新聞有3663同時線上收看,中天新聞則有988人,其餘各台的也有幾百人。

每個電視台是否要把自家直播訊號放上 youtube,背後各自有策略考量。但如果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在數位領域拼「收視人口數」,多拉一個是一個,那麼,這將會是一件極為可怕且錯誤的事。因為兩者的運行邏輯是完全不同的:在傳產電視,「黏著」這兩個字的定義是觀眾「永不關機」。但在OTT,是使用者心理的「品牌忠誠」。

傳產電視想的是「每一個時刻都要讓觀眾賴著不走」,最好他們變成會發芽的沙發馬鈴薯,所以才會有所謂「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喔」這樣的行銷話術。但這句話在數位電視OTT領域一點也不管用。因為數位電視OTT的收視行為是不「鎖定」的。OTT是配合觀眾需求去「填補觀眾時間碎片的塞劑」。也就是說,在OTT的世界,觀眾需要殺時間的時候,他們會自己上線找東西看,所以他們也會在要去做下一件事情的時候立馬下線,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接下去看。而內容提供者的任務,是在觀眾想要看影音的時候,拿出最好的內容,好讓觀眾久而久之自然產生「我有需要時就去你家」的習慣。

傳產電視與數位電視OTT,兩者各自有著營銷環境與營銷模式根本性的不同,各自匹配的使用者行為更是差很大。所以各自的驗證數據(要叫KPI也行)並不相同。市面上,很多行銷研究都說今年是「網路影音年」。或許吧。但這絕對不是把東西po上網直播就能讓觀眾「永不關機」的一年。

#數位內容 #電視 #影音 #雲端平台 #廣告 #線上收看 #競爭 #OTT


Tags:

About author
我常常以為我會在電視圈幹一輩子。結果並沒有。 但我真是他媽的愛死了電視圈。這是我一輩子幹過最開心最爽的工作。但最後我還是離開了。 因為最愛不會陪你最久,所以轉行心得很多。包括職場,包括辦公室政治,數位媒體,數位內容,電商,一切有關數位世代的事物我都喜愛。 當然如果有人想要分享八卦的話我也很愛的。 【轉載文章請洽傅瑞德】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hefredjame 或 [email protected]
轉過行的電視圈人。數位策展人。專長領域 Mobile Video。 MA Documentary, Brunel Univ.,UK. Social Media Marketing,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專業文憑。 【轉載文章請洽傅瑞德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